我加入外商以前以為自己的英文已經不錯了,但是隨著和外國同事共事的機會變多,漸漸的發現溝通上變得更困難,原來自己的英文能力跟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比起來還是差很多。
我覺得環境是練習英文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如果身邊充滿了英文練習的機會其實耳濡目染之下英文想不好都很困難。可惜現實職場中不一定會有那個環境,所以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蠻有用的小習慣,創造更多練習英文的機會讓自己的英文突飛猛進。
【找機會錄起來重新聽一次】
跟外國同事開會如果是討論事情或是腦力激盪的會議我都會習慣錄影,在開始會議前一定會問 “Can we record this?”。
因為剛開始練習聽力的時候一定會有專有名詞聽不懂的情況,而通常為了確保會議流暢也不可能一直問說這個單字或縮寫是什麼意思。
所以如果可以把會議錄下來,就可以事後再回頭來看。聽久了,當就算把回放速度調整到 1.5 倍速都還有辦法跟上的話,就代表一般會議不太會有聽不懂的情況了。
【主動創造口說練習的環境】
口說的環境可能在台灣的辦公室非常少,但是如果平常沒有那個適合的環境就自己創造。
有一次我去韓國出差的時候,整個韓國辦公室大概 90% 的時候都是用韓文在交流,10% 是因為有外國人參加會議。
其中有一組同事他們在辦公室都講英文,所以一起吃午餐的時候我就很好奇為什麼整個辦公室只有他們在用英文聊天或討論事情。後來得知因為新來的總經理都用英文溝通,他們想要多練習口說,就算只有兩個人只要有個伴都比沒有開口講好。
–
另外一個自身的經驗是和香港的一個華人同事共事。一開始互相介紹的時候他就問我說我習慣講中文還是講英文,我雖然當時比較習慣中文,但是還是硬著頭皮跟他說我們用英文溝通就好。
結果有一次線上開會閒聊,他跟我說今年疫情的關係可能沒有要回來台灣,我才知道他是台灣人!因為我從來沒有聽過他講中文,也自然猜不出他的國籍 🤣
由此可見,講英文的環境可遇不可求,如果沒有的話就自己去創造。
【以英文做為初始語言閱讀】
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最容易培養的英文技能了,只要把身邊的知識來源切換成英文就會有很大幅度的進步。
像我以前找資訊的時候都會習慣以中文作為初始語言 (Default language),但是有些時候發現台灣的知識庫不一定這麼完整,所以後來就改成從英文開始查找知識。
像是維基百科,選擇英文的頁面查找某個術語,快速的下載概念,如果有看到延伸的概念就再去找其他英文的文章。原文書因為比較艱澀,所以我很少直接看原文書消化知識。
【透過筆記和發出整理信件練習】
在我剛進入外商的時候常常要寫會議紀錄,但是因為什麼都寫所以不知不覺都會變成漏漏長的 Email,我的同事都會跟我說寫這麼長沒人會看
所以後來我利用麥肯錫的 MECE 架構來整理筆記,學會如何讓資訊可以不重複,不遺漏。把每一次的錄影檔案聽過後,摘錄重要的資訊作為寫出重點的練習。
然後老闆也不斷倡導 bullet point summary 的重要性,所以久而久之就學會了把一句話濃縮成短短幾個字,讓讀者只看 bullet point 就能知道信件在講什麼。
如果文法和我一樣很爛的話建議使用 Grammarly,可以更瞭解自己哪邊寫錯。搭配多發 email 練習,熟能生巧。以數字來說的話,我一個月大概會發出去 300 多封 email (email meter 紀錄的)。
(email meter 的 demo)
–
最後創造出那些練習英文的環境後,記得和別人搜集回饋,問一下別人的意見看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像是問別人說「我剛剛在會議裡報告有沒有什麼不足的」,「我發出去的 email 會不會很難讓人看懂」。
你會很訝異別人給的回饋有時候真的超有幫助,尤其是當你英文練習到某個程度卡關的時候就是需要旁觀者的意見來跳出框框思考。
以上,就是我練習英文的小習慣,你有沒有那些也讓你精進英文的小習慣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