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討論荷蘭薪水的文章,其實個人體感稅前前面 5% 的人應該是沒有差太多。
而且就算有 30% ruling,過了最後 1% 的級距後 (€230k),後面多賺的都是賺心酸的,因為已經不適用稅務抵免了。
其實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科技業賺錢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所以跟著產業趨勢走比較可以跟上賺錢的浪。
-
科技業中的高薪族群在哪?
首先要先打個預防針,基本上這邊的科技業薪水差距沒有像矽谷那麼大,就算收入頂尖,也不會大富大貴。
通常這些在阿姆斯特丹的公司有比較多的職缺和比較高的薪水:
1,Netflix:Netflix 的公司在阿姆的舊南區附近,在歐洲蠻多營運的職缺,包含像員工訓練、影片製作、財務等等。有朋友在這邊上班,小孩子念的是貴族學校,同學辦生日趴給每個小孩一隻小馬騎。
2,Amazon:Amazon 的公司在靠近瘦橋那邊,職缺包山包海,從軟體工程師到行銷都有。因為公司靠近 De Pijp,蠻多人房子都買在那邊的,騎腳踏車大概十分鐘就到。
3,Booking:老牌的荷蘭公司,總部靠近 Nemo 科學博物館,感覺辦公室很大很漂亮。因為是荷蘭公司,所以整個營運體都有觸及,應該是非常好找到切入點的公司。
4,Uber:歐洲區的 HQ 是在阿姆,辦公室靠近奧林匹克會場。本身公司的營運模式比較接近 Booking,所以人才常常在這兩間公司跳來跳去。
5,Adyen:荷蘭版的 PayPal,總部在 Rokin 鬧區的一級戰區,大馬路的旁邊就會看到大招牌。能夠在市區租下一整棟樓想必薪水上也是出手闊綽。
6,Miro:在 Overtoom 的底端,每次經過都覺得辦公室美輪美奐。這家是在做線上 workspace 的產品,讓大家一起在線上討論流程,腦力激盪等等。2011 才創立的公司,文化上應該很年輕。但是公司還沒上市,所以沒有股票。
-
比較可惜的是其他一線公司職缺很少,像是大家熟悉的 Google 或 Meta,在荷蘭這邊的營運體不是很大,所以缺很少。
然後歐洲這邊 Gen AI 的發展速度比美國緩慢很多,法規的限制讓蠻多大企業躊躇不前。
如果真的想選發展性,應該都柏林或是倫敦都比較好。
-
但是說真的,如果真想賺錢當初就不會選荷蘭了。
住了快兩年,覺得最大的差別是生活的滿意度,在荷蘭真的有一些非常奢侈的煩惱。
因為不用煩惱學校的安全 (美國都要選有安全檢查的學校),所以都在煩惱校外教學他們要買哪一款的睡袋和行李箱。
因為不用煩惱學業 (荷蘭教育不像台灣一直補習),反而都在煩惱孩子們長假要報名什麼課,要不要去試試看騎馬,還是要去自然營。
因為不用煩惱居住和交通 (買房比租房便宜),反而都在煩惱旅遊到底該去哪玩,而且小孩每一個月就放一次長假,每次都為了旅遊行程想破頭。
因為不用煩惱退休生活 (良好的社會福利),反而煩惱資產該如何配置,該還房貸還是要買進股票,台灣的房貸買荷蘭這邊的房子要怎麼退稅。
因為不用煩惱被工作綁住 (工作生活平衡),所以在煩惱該養什麼樣的狗狗,如果一天要遛狗四次下雨的時候怎麼辦。
這些都是在臺灣不可能會去煩惱的事情,有時候都覺得在這邊工作被寵壞,回去台灣可能真的會變草莓。
只能說荷蘭住起來真的蠻舒服的,就是食物難吃了一點,其他真的都不太需要擔心,沒有大富大貴但是心靈上是富足的。
聽起來很完美😍😍😍
西方国家都差不多啦